2017年4月9日 星期日

有木 - 枝光院




























連義大利DIVISARE建築雜誌也注意到這棟建築,2016北美館X-site首獎得主沈庭增繼 「浮光之間」又有亮麗新作。這件作品「有木-枝光院」位在竹北,七幢連幢的四樓半透天,再一次解構了台灣的連幢別墅建築。


「有木-枝光院」於是在一樓就創造了景深釋放前院,二樓以上逐層退縮創造了露台、陽台、天井,空間元件如內部樓梯、房間開放空間有了新的連繫,多層單元內垂直和水平重新界定空間關係。


從立面看連棟別墅,房子也不再那麼強勢,用牆來阻絕,他創造了縫隙,每一戶人家都很分明,可是卻是軟性的識別,鄰里也有了獨立而私密的互動性。






2017年4月6日 星期四

台南郵差先生的生活日常



















當熟悉的檔車噗噗聲響起,

那聲響劃過靜悄悄的農田、魚塭、庄頭,

郵差除了送信以外,還可以做些什麼?

一名用相機寫日記的郵差,藉由當地的溫暖人情獲得療癒,

而他所分享的點點滴滴,也記下了台灣鄉道的可愛。



李翔有個綽號叫「差差」,因為他是一名郵差。李翔在善化郵局當郵差已經當了12年,負責送善化和安定兩個地方的信。倘若要談論「路」的話, 郵差可以說是這一領域的專家,任何一條在地圖上或不在地圖上的道路, 只要有人家居住,有掛牌地址,都在他們踏路的範圍。



可是,李翔又有那麼一點不同,他算是一名非典型的郵差,他利用空檔時間拍照分享工作途中的所見景致,使他成為擁有3萬多名追蹤者的Instagramer。郵差是他的工作,攝影是他的興趣,當兩者碰撞在一起,就成了一種另類的在地紀錄。



靠人情味找方向

李翔的工作從熱鬧的市區出發,沿途穿過荒涼的田區與魚塭,一天要騎上60公里。「只要離開了大街,郊區就是農業保護地,那裡有很農村的聚落、老厝、牛墟市集,對比相當強烈。」他說。 郵差所服務的範圍不見得都在家鄉,像李翔也不住在善化,但因送信的關係,使他漸漸成為在地的一份子。

舉例來說,當地人常用的鄰里稱號,對郵差來說是必備知識。尤其是無路名區域,像是牛莊、蘇厝、鄭拐、東勢寮等, 不知年代傳襲下來的稱呼方式,可能取自風土特徵或族姓人家,唸起來有著濃濃的在地氣息。一行短短的地址,代表著當地人對故鄉的辨認方法。

偶爾,也是會遇到寫錯地址、門牌整編、找不到路的情況,這時候當地居民的人際網絡系統,就是最有用的「活導航」。誰是誰的親戚、誰不住這裡了、誰可以來代收⋯⋯就像電影《海角七號》裡老線民與綠色偵探聯手辦案,讓無法投遞的信件又獲得重生。



把送信當成巡田水

在所有郵件種類中,水電單是所有菜鳥郵差都必須經歷的基礎訓練,必定得送上幾回之後,才能算是摸熟在地,可以獨當一面。在日復一日的行路中,郵差送信就彷彿農人巡田水那般。每月一次的水電單投遞,也成為鄉下空屋的定期拜訪。「今天的雜草還是那樣有精神啊!」、「能撐過颱風真不容易!」、「你沒被拆掉真是太好了。」面對無人應門的老房子,短短交付過程上演的內心戲,加深了李翔對老房子的關懷。



可是,在熟悉的日子、熟悉的路徑、 熟悉的位址,有時老屋卻躺成一片瓦礫,終在歲月摧殘下靜息。離別無預警地來到,而郵差身為一位路人甲,卻只能投遞無言,用背影說再見。



「郵差是一份很辛苦又孤獨的工作, 從分揀、送件到排路順,所有工作幾乎都是獨自作業,也不像上班族有交換八卦情報的茶水時間 ⋯⋯」李翔說,在開始玩攝影之前,郵差對他來說是一份單純的工作,直到攝影引導他去注意身邊的風景,才覺得有這些可愛的阿公、阿嬤陪著,這份工作再累也無所謂了。



Text / Funny L

Photo / 李翔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La Vie》雜誌 2月號


via : http://www.wowlavie.com/life_unit.php?article_id=AE170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