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FORM/Kouichi Kimura Architects
























什麼樣的房子,儘管沒有華麗的裝潢與擺設,卻會讓人心甘情願地把自己關在封閉水泥牆內呢?這棟極簡的白色房屋位於日本滋賀縣的平靜小區域,一側是遙遠的山頭,另一端則鄰近神殿的大門,由建築公司 FORM/Kouichi Kimura Architects 所設計,以環繞的傳統四合院概念打造出非常特別的空間,在被包圍的封閉建築中央,巨大的落地窗連結外部小庭院,並以延展的水道展現豐富的感性氛圍,白色的矮圍牆擋住外面的視線保有個人隱私,並使遠方風景毫無保留地舒展開來,造就清新的寬闊風貌。

結合大面窗戶和露臺,光線毫無保留地灑入屋內,照在冰冷的水泥牆面與白色地面上形成溫柔的倒影,即使灰白的空間內沒有多加裝飾,也不會過於冷漠,反而有股輕鬆俐落的感受,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的是,屋內窗戶設計在牆面稍高處,抬頭就能從室內遠遠看見美麗的天空景象,彷彿吊掛在牆上的一幅自然畫作,讓生活不僅壟罩在自然和光明之中,同時保有現代極簡品味。



via  http://www.everydayobject.us/2016/07/02/courtyard-house/



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沒有「那種美國時間」?所以台灣人永遠只懂「生存」不會「生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我們沒有休息、放空、獨處的時間(與空間),怎麼可能會有質量俱佳的創新創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詹益鑑(台大電機博士,政大商學碩士,現為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投身創新、創業、創投領域近十年,長期關注科技發展、教育政策、產業趨勢與國際財經。)





半年裡我走訪五個國家、八個城市,感受到東西方創業者與自造者最大的差異,不是科技背景與語言文化,而是養成方式與創作心態的不同、而是對於生活與生命的本質理解完全不一樣。如果說創業最重要的是資源不是資金,那麼對創意跟創作來說,重要的到底是開放的空間,還是開放的時間?
行萬里路,只為了理解創新

上週末在深圳所舉辦的創客週、創匯節(Maker Faire)聲勢浩大,許多台灣創客界的伙伴朋友都到了對岸;在同個時間,我也很榮幸受邀參與由美國在台協會(AIT)與美國創新中心(AIC)所共同舉辦的自造者革命論壇,除了跟創客運動的發起人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舉行視訊演講對談之外,也跟行政院蔡玉玲政委、天下雜誌副總編輯李雪莉等人,一同對談台灣創客運動及相關的教育、產業與環境等議題。

過去兩年,AppWorks有越來越多的硬體創業者跟物聯網創業團隊加入,我們上週剛舉行的Demo Day #10當中,也有將近一半團隊發表的是軟硬整合服務或產品。因此,對於從創客到創業,還有全球物聯網的發展,我花了許多時間觀察與研究,也在上半年去了許多國家,學習並理解這股硬體創業風潮與物聯網產業的趨勢。

除了參加許多國際會議跟活動(包括CES2015、IOT World 2015、Maker Faire Bay Area、Connected Conference、 Echelon Asia Summit 2015 )之外,我也在深圳、廣州、矽谷、舊金山、巴黎等地參觀許多創客空間、硬體加速器(如Haxlr8r)跟大企業(WeChat, TCL, Tesla, Netflix 等),到佛羅里達跟洛杉磯參訪居家保全跟自動化系統公司,在新加坡跟亞洲團隊與投資人會面,並擔任講者分享台灣的硬體創業風潮與物聯網產業機會。

近八萬公里的飛行距離,近兩個月不在台灣的日子,數十次國際交流與對談的機會,並在差旅之間融入當地,感受不同國家城市的工作與生活步調,讓我重新對台灣的創業、創客、創意型態,有了更多的思考與體悟。

我發現,即便我們投入許多資源鼓勵年輕人創業,經營許多創客空間,也持續在學校推廣創新、創業,但關鍵是,我們是否真的有「創意環境」。
什麼是「創意環境」?

在巴黎與舊金山,我花了不少時間,在這兩個美麗而富有創意的城市裡行走、路跑,並觀察當地人如何生活、運動、工作、創業,甚至還參加了一場路跑活動。關於這兩個城市吸引人的舊金山灣風光與塞納河畔景致就不多說,舒適氣候、美酒佳餚、宜人環境跟美麗街廓更是讓人醉心留戀,但讓我感觸最深的,其實是這兩個城市居民生活的時間感。

你不會說舊金山或巴黎人慵懶,但你也不說他們匆忙。你不會說他們科技先進,但也絕對不會庸俗保守。這兩個城市充滿了人行步道、咖啡雅座、歷史古蹟、博物館、手作市集、碼頭與河岸,到處都可以看到創意跟創造力。那種閒適的自信、閒暇的時光、閒散的對話,對「生活」而非「生存」的追求,不說台灣,在整個東方國家或社會裡極為少見。
靈光一現的創意,該是在這種環境下才會出現。

東西方創客的差異:為自己還是別人。

在Maker Faire發源地San Mateo所舉辦的灣區創客嘉年華(據稱今年有14萬人參與兩天活動), 也充分感受到東西方創客文化的差異。什麼樣的差異呢?無論是參與展示的創客,或是幾乎都帶著小朋友參加動手做的觀眾們,你會感受到他們真心的為了自己而創造。

那種Making for Fun的精神與態度,幾乎不存在於東方的文化跟生活理解當中。如果我們問自己,問這些兩岸的創客們,What are we making for?我們大概會得到Making for Money或Make for Living的答案。我們幾乎都是在設計、製造、生產那些(我們以為存在的)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但卻很少人只是為了好玩。這就是生活方式跟「時間感」造成的差異。

效率,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沒有錯,在萬事講求快速便利的東方(想想我們領先全球的24小時、5小時電商快遞),我們會嘲笑歐洲或美國的政府效率低落,做生意、看醫生都很花時間,工作時間很短、放假天數很長,甚至說我們哪有「那種美國時間」?

但或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那種美國時間,所以我們也沒有那種美國創意 / 創客 / 創業。不說美國人,連我上個月在矽谷參與的一場台灣人聚會,到場的三十多位台灣年輕人,都在灣區工作或求學,但每一個都有side project,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創業主題與正在進行的專案。

這些年輕人的求學經驗跟言語談吐,跟十年前我的同學們也都差不多,但十年來我的同學們幾乎都在大企業裡忙得昏天暗地、沒日沒夜,這些在矽谷頂尖公司工作的年輕人卻一個個都開始(兼職)創業。這顯然不是聰明才智或文化背景造成的,而是工作方式與生活型態所造成的。如果我們沒有休息、放空、獨處的時間(與空間),怎麼可能會有質量俱佳的創新創意?


時間,比空間更重要!
美國的創客文化除了源自於車庫空間跟凡事自己來的DIY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有那個時間,那個讓小孩跟大人在求學跟工作之餘,都有閒暇時光、可以「做點自己的事」的機會與習慣。反觀我們呢?不說用課程、才藝課、安親班把學齡兒童們的時間填滿滿,大人們在上班之餘,大概也只剩下睡覺跟吃飯的時間跟力氣。

亞洲人的工時長、工作環境普遍較差,顯然不是聰明才智,而是文化跟文明的問題,也是社會、國家與產業競爭力的問題。我去年有幸推薦的一本好書《哈佛教育學院的一門青年創新課》提到,創新三要素包括「冒險遊戲(Play)、發揮熱情(passion)與懷有抱負(purpose)」。

當我們一代傳承一代,忙著工作、忙著上班、忙著送小孩到安親班、忙著繳清房貸,我們怎麼可能會有冒險、熱情、抱負的精神與態度?當政府跟學校跟隨民間腳步,也蓋起一個又一個的共同工作環境、創客空間,我們真的在解決關鍵的問題嗎?我們要繼續把薪資低廉、工作努力、過勞超時當成台灣的優勢,還是變成繼續矮化自己、阻礙成長的絆腳石?


本文獲作者授權刊登,原文發表於Venture Two Cents險而議見

責任編輯:羊正鈺
核稿編輯:孫珞軒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523

2016年8月25日 星期四

咖希部灣






其實,「咖希部灣」是達悟語「堆垃圾的地方」,是由一群來自奧美廣告的年輕團隊發想後,與當地人共同打造的「新景點」。

團隊成員汪靜妤表示,當初會開始這個行動,是因為觀察到每年飛魚季時,遊客所帶來的垃圾量,已經超出蘭嶼所能處理的程度,然而這個問題卻很少人探討。因此她在奧美每年鼓勵公益的「Redcell」紅細胞專案上,積極提出計畫,令人訝異的垃圾問題和處理的急迫性,讓它成功獲得公司的支持。
 
汪靜妤擔任起計畫的公關與創意行銷,並與奧美廣告的同事們共同執行,從台灣地區的行銷宣傳到蘭嶼的景點營造、影片的攝影剪輯等等,團隊成員發揮所長,透過行銷和廣告,希望讓更多人關注蘭嶼的垃圾問題。



http://www.mydesy.com/kasiboan

2016年8月17日 星期三

王德順










王德順。44歲學英語,49歲北漂研究啞劇,50歲開始健身,57歲創造“活雕塑”,65歲學騎馬,70歲練成腹肌,78歲騎摩托,79歲上T臺。2015年一場時裝週上的走秀引爆全場……沒有太晚,沒有誰能阻止你成功,只要你下定決心。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北極悲歌










義大利鋼琴家 Ludovico Einaudi演奏的一曲「北極悲歌」。

2016年6月13日 星期一

樂齡族的智慧型未來






【軟硬整合次世代:樂齡族的智慧型未來】   
 

日本的SoftBank日前公布了一支很有意思的廣告。雖說是廣告,但內容可說是為即將來臨的軟硬整合新世代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向。
 
自從賈伯斯引爆智慧型手機的需求,許多國家幾乎人手一台,台灣的普及率也達65.4%,可說是屬於21世紀的代表性產物,但出生於20世紀已屆樂齡族的人們卻經常不為所動,因他們早已習慣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即將「滑」入新時代,他們也不覺得自己需要這樣的新科技,因此漸漸與家人親友產生代溝;而有的樂齡族朋友即使想要使用新時代科技便利生活,但無奈不熟悉使用方法,有的甚至連自己手機沒電都不知道,還以為都沒人打電話來找他。
 
SoftBank創意團隊特地選了一個位於沖繩縣外海宮古島與石垣島中間的小島:「多良間島」,為仍住在其中生活,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甚至連一般手機也不太使用的老奶奶清村光子進行設計,讓她能方便聯絡住在遠方大阪的兒孫們。SoftBank團隊以樂齡族習慣使用生活中原本物品的方式,「無縫接軌」地設計出一套讓他們可以跟這一個世代的智慧型生活連結的概念產品,進而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利。(根本是一個超級棒的畢業專題題目了。)
 
只可惜的是這套概念產品據SoftBank表示,並沒有量產的打算(我想是成本太高的關係),不過我覺得社群媒體信箱跟簡訊掛軸蠻有意思,應該做個APP就有機會。至於智慧型黑電話,可能就得加裝一個附有鏡頭的機器在電視上接收手機撥來的訊號才能自動開啟。
 
此作品與我在 ‪#‎新一代後浪賞‬ 選出來的「 蚵蚵蚵kēkēkē-復蚵計畫」有著類似思考,都是希望在不打擾使用者原本使用習慣的前提下,讓使用者「無縫接軌」地享受設計帶來的便利,我相信這樣的生活一旦習慣,爺爺奶奶感受到科技帶來的好處,自然會想要使用更多,到時候就是教導他們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真正時機。
 
我常覺得設計不是萬靈丹,更不是百憂解,必須針對使用者的需求與當下情境去設計才不會走歪。當然有人會說,「就找人或是開發個教材教他們用智慧型手機就好了」、「這種設計只是治標不治本浪費成本」等,或許你提出的意見在某個條件下成立,但我希望大家永遠記得一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當使用者對於這樣的科技沒有感到絕對需求時,任何外力的介入對使用者來說搞不好都會成為一種負擔。
 
我認為未來設計師要思考的,除了能解決問題之外,如何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上去思考設計的手法,才是我認為最好的設計。
 
文字、字幕、翻譯/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Via/
SoftBank
http://youtu.be/yY12m7tjghI


2016年5月12日 星期四

臺北生活景觀改造計畫








2016 臺北世界設計之都與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執行 62 處共 133 座變電箱的環境色彩作業,包含松江路、復興南北路、北門周遭、新生南路及羅斯福路五個路段,以變電箱做為環境色彩學的載體,邀請市民提供城市的色彩觀點。

什麼樣的色彩搭配,能展露臺北市民所欣賞的價值呢?變電箱從山水風情畫布到街道和諧的減法設計思維,這是大談環境美學的契機,臺北的蛻變,由色筆鮮明 12 色到多元層次的自然色彩,相信每個市民都一樣心動。

為了替變電箱找出最適當的色彩,從去年 12 月開始,設計師帶領民眾一連舉辦 3 場工作坊,進行色彩系統調查,擬定變電箱色彩規劃,今年 3 月透過變電箱「白色預告」號召市民一同來參加「變電箱色彩一起來」網路活動,發揮創意為變電箱配色,並導入色彩教育,聚集群眾參與景觀改造,期待好的城市色彩由街道物件細節開始擴散。






design for crutches









2016年4月23日 星期六

Hsiao Ron Cheng

























The Blue Cup Coffee Shop

























The Blue Cup Coffee Shop 最具特色的便是它那像繪本一般的生動牆壁,裏頭藏匿了許多動植物,而那也正是設計團隊想表達的其中一個理念之一 ─ 對生態的重視。或許某些動物你能在牆壁上快速找到,但在現實生活中卻可能早已消失蹤跡,對瀕臨危機的生態著實不可忽視。



via 烏克蘭「動物狂歡節」,置身繪本的童話咖啡館:The Blue Cup Coffee Shop



美感再提案



















美感再提案 展覽


4.16-5.15 12:00~20:00 (週一公休

這次展覽結合美感教科書計畫和之前創作營帶的幾位朋友做的作品,從環境找出一些方向,重新製作一些可能的提案,試圖讓大眾都能去思考或觀察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是否有更多的可能性。

教科書再造計劃
美感細胞╳ IF Office╳奧茲藝術╳中華設計師協會

捷運宣導海報
林思妤╳林婉筑、林志恆╳田修銓

宇宙圖表
Lynn Tu╳Rivers Yang

台大醫院指標
蔡孟宏╳梁毓珮

百岳山旅
凃宜岑╳陳宥翔

臺北市立動物園 遊園系列
溫珩如╳江坤森

--------
入場酌收30元。



Taiwan Bar







2014 年,積累而接續發生的社會運動,讓許多跟台灣歷史相關的知識訊息,也開始在網路上被統整露出。那時候有一部「動畫台灣史」,順著這股風氣,用每個月一部七分鐘動畫,搭配 Inforgraphic 以及流暢、幽默、有節奏感的旁白,深入淺出地講述台灣近代史。



via http://www.mydesy.com/into-your-life-taiwan-bar